中国足协近日就中超联赛中一起争议判罚的处理方式引发外界广泛质疑。在面对涉及关键比分的争议事件时,足协未通过自身裁判评议机制作出最终裁定,而是选择将决定权移交国际足联寻求“权威意见”。这一举动被众多媒体和球迷解读为“不敢担当”“自我卸责”。
事件的起因源于上周末中超联赛一场焦点战中的进球争议。现场主裁判与VAR裁判对进球是否有效的判罚存在明显分歧,比赛结果因此可能产生直接影响。按照常规流程,此类争议应由中国足协裁判委员会进行复核并公布认定结果。然而这一次,足协方面却以“情况特殊、需参考国际标准”为由,致函国际足联请求协助判定。
此举迅速引发舆论哗然。不少球迷批评足协“自废武功”,质疑其裁判体系的公信力:“如果连国内联赛的判罚都不敢下定论,还要依靠国际足联,那我们自己这套裁判系统还有什么存在意义?”足球评论员李明浩指出,足协的回避态度实质上是对本土裁判专业能力的不信任,这种“甩锅”行为将进一步削弱裁判在场上的权威性。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近年来中超裁判屡次出现争议判罚,已多次引发俱乐部和球迷的强烈不满。从错漏判到VAR使用争议,裁判问题逐渐成为联赛健康发展的阻碍。而足协本次的回避决策,无疑让本就脆弱的裁判公信力再度破碎。
有业内人士分析,足协之所以选择“上交”国际足联,或许是希望借助国际机构的裁决回避直接责任,避免成为舆论矛头的焦点。但这种做法既无助于解决国内裁判系统的根本问题,也更进一步暴露了管理体制的缺陷。
如何重建裁判与球迷之间的信任?答案绝非依靠外部权威的“定夺”,而在于推动裁判专业水平的提升、完善公开透明的评议机制、建立有效的问责与沟通体系。足协应当勇于承担起责任,而非在争议面前选择“认怂”与逃避。否则,碎了一地的,又何止是裁判的公信力?